和平的三种境界
和平,何为和平?没有战争就是和平吗?在我看来,和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,包含了多重境界。
和平的第一重境界——没有战争
古往今来,每个地区都体验过没有战争的状态。有的时候,这种和平是短暂的,也许只有几十天的平静,如李自成的大顺王朝。而有的时候,却能够享有几百年的太平,如汉唐盛世。然而,和平的水面之下往往暗潮涌动,权利交替时的短期斗争,边境线上的小规模冲突也还很常见。就像现在,中国境内是和平的,可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战火纷飞。
中华民族追求“和为贵”,在内政和外交上总是如谦谦君子般温润有礼。文成公主远嫁西藏,给西藏人民带去了唐朝的礼仪、科技和医学知识;郑和七下西洋,向周边国家传递了友好交流的讯号。不过,有时为了维护和平,战争也是不得不采取的手段。明朝嘉靖年间,海上闹倭寇,嘉靖皇帝每天避世修道,享用着“山中走兽云中燕,泸定牛羊海底鲜”,认为倭寇不过是癣疥之疾。但对于沿海地区的百姓来说,这已经是燃眉之急!好不容易种出来的庄稼,眼看就要收获了,转眼间就被抢劫一空。危急时刻,戚继光训练出戚家军,为了百姓的和平生活而战斗,最终把倭寇打了回去!
世界总有纷争与冲突,而出于正义的战争和出于不义的战争,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完全不一样。
和平的第二重境界——丰衣足食
这种和平看似很简单,其实较为罕见。古时候,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份,也常常有人食不果腹;即使是王朝最兴盛的时候,也有百姓衣不蔽体。“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”这句诗道出了那个时代农夫辛勤劳作,却依然面临饥荒的状况。而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等描绘,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古代社会底层百姓生存艰难的真相。为什么百姓辛勤劳作,却不能丰衣足食呢?我想大概是遇到了“炼丹修道,昏庸老朽”的嘉靖皇帝吧。
在我看来,和平是世界上每个人都能丰衣足食,这种和平即使在物质丰裕的年代里,仍显得珍贵而不易达成。
在中文学校读经典的时候,我发现中华民族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,是高尚且感人的。《大道之行也》里有一句“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”。意思是说人们不仅照顾和关爱自己的父母子女,还愿意照顾别人的父母子女。我相信这样的社会是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生活的。我还记得杜甫发出过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呐喊,如果世间能再多一些这样的胸襟,那我们离丰衣足食的和平也就不远了。
和平的第三重境界——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
这种和平更显得难能可贵,仿佛只有在包拯、海瑞这样贤明官员的管辖之下,社会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。然而,在现代的中国,这种和平并非遥不可及。几年前,我曾经去过北京故宫,参观了精美的九龙壁,雄伟的三大殿。故宫里人来人往,有的人穿着复古的衣服特意来拍照。还有的人东逛西逛,满是好奇。虽然人很密集,但大家都非常有安全感,一片欢声笑语,没有人担心会遇到抢劫或者其它坏事。
国内的亲人告诉我,每天晚上十点多,依然能够看到街头巷尾灯火通明,人们可以放心地逛街购物,呼朋引伴享受宵夜,而不必担忧安全问题。这真是幸福的时光啊!
从没有战争,到丰衣足食,再到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,和平的每一重境界都是“道阻且长”。我珍惜和平带给我们的安宁,更深深期盼着未来的世界,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这三种和平!
(本文获第二十四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)
和平,何为和平?没有战争就是和平吗?在我看来,和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,包含了多重境界。 和平的第一重境界——没有战争 古往今来,每个地区都体验过没有战争的状态。有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