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代药王孙思邈
“药王”孙思邈是一位精通养生的高寿老人。据史料记载,70岁的孙思邈童颜鹤发,身形步态宛如少年一般矫健轻盈。直到年过百岁,他也仍然耳聪目明、精神矍铄,享年142岁。
孙思邈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。家境的贫困没有妨碍他勤奋求学,相反,幼年的孙思邈聪明伶俐、敏而好学,小小年纪便能背诵很多长篇文章。当地人见到他都会连连夸赞,称其为“圣童”。然而,生活并非一帆风顺,少年的孙思邈开始变得体弱多病,家人为了他四处寻医问药,几乎耗尽了家财。这对于原本就贫穷的家庭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孙思邈实在不忍心看着父母日夜操劳,而自己也深刻体会到疾病的痛苦,同时还看到周边还有很多贫困的乡邻也在饱受病痛折磨,于是18岁的孙思邈立下大志,要从此专攻医术,悬壶济世!由于他天赋异禀,再加上深入钻研了大量的典籍,没过几年,他便掌握了医术,开始为乡亲们问诊治病了。
有一次,孙思邈走在路上,遇见一队出殡的人。在队伍走过的地面上,留下了几滴鲜血。孙思邈仔细观察了地上的血迹,断定棺材内的人“还有救”。他赶紧追上去,询问详情。原来棺材内是一位年轻妇女,因为生孩子难产而去世。孙思邈便说服送葬的人打开棺材,他找准穴位,一针扎了下去。妇女的身体开始抽动,竟然慢慢苏醒过来,还顺利生下了孩子。乡亲们都十分感激孙思邈,因为他一针救了两条人命。
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,而且医德相当高尚。在他看来,“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。”医生治病时,应该把解除病人的痛苦当作唯一责任,至于名利方面则应无欲无求。他真切地关心着老百姓的疾苦,但凡有人来找他看病,不论贫富贵贱、男女老幼、远近亲疏,他都一律平等对待。如果有病人行动不便,孙思邈就会亲自上门去救治。不分白昼黑夜、寒来暑往,他都始终如一地尽心竭力、任劳任怨,以救死扶伤作为己任。
孙思邈的仁心仁术,不仅体现在对病人生命的重视上,还体现在对动物生命的爱惜上。不少名医在给人治病时,会很自然地认为“人的命贵,动物的命贱”,因此常用动物来入药,以救治病人的性命。虽然孙思邈也“视人命贵于千金”,但他同样很珍惜动物的生命,所以他从来不用动物入药。在他看来,动物也是有感情的,它们同样害怕痛苦和死亡,人类不能为了自己的生存,就去杀害动物的性命。
在这样高尚医德的感召下,渐渐地孙思邈的名气越来越大,连皇帝也慕名传召他入朝为官。但孙思邈向来淡泊名利,无意仕途,所以坚决不肯接受皇帝的任命。他一心只想着钻研医学,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。后来国家局势动荡,孙思邈索性也就隐居山林了。在山林中,他四处采集草药,研制药方,并埋头攻读前人留下的各类医方古籍,其中包括《黄帝内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等多部医学名典。
在做研究的同时,孙思邈一直坚持为老百姓治病,治病之余还收集了大量的民间药方。在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后,结合大量民间药方,孙思邈探索出很多新的医学成果,后来撰写出闻名于世的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这两部医学经典。“千金”二字,正是源于他“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”的观点。
医学著作《千金方》问世之后,备受瞩目,被世人称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,连当时的皇帝都盛赞孙思邈“拯衰救危,百代之师。”后来这两本医书也都漂洋过海,在邻国日本广泛地流传,因此孙思邈的名字便也在日本民间和医学界家喻户晓了。
一千多年后的今天,人们依然怀念着孙思邈,并尊敬地称他为“药王”。
“药王”孙思邈是一位精通养生的高寿老人。据史料记载,70岁的孙思邈童颜鹤发,身形步态宛如少年一般矫健轻盈。直到年过百岁,他也仍然耳聪目明、精神矍铄,享年142岁。...